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2008-8-2
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湘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在呼吸》第二课时
 
 设计: 湖北松滋市少年交警学校   李春丽
 点评:  湖北松滋市少年交警学校   王军华
 
         
 
【案例背景信息】
1.年级:小学五年级
2.所用教材版本: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上册P3~5页,2006年6月出版
3.课时数:1
 
【教材与学生分析】
  《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是湘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在呼吸》第二课时,本课用到了对比实验,教材的设计比较精巧。教材以图表的方式提供了实验方法,希望孩子们能够注意到对比实验的控制条件等问题,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探究能力。并对实验数据,加以分析,知道人体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
 
【教学用具】
分组材料:①水槽、容积相同的两个集气瓶、两片毛玻璃、等高的两根蜡烛、火柴、秒表、三根吸管;②大小一致的气球、打气筒、等量的两份澄清石灰水。
CAI:P3排水集气法图片;P3氧气多少的对比实验图示;普里斯特利的发现。
 
【教学设计与实录】
一、谈话导入:
师:在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我们的呼吸离不开周围的空气,可人把空气吸进去又呼出来了,那为什么还要呼吸?
生:不呼吸那人还不就会憋死呀!(笑)
生: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是不一样的。
师:哦,你是这样认为的。(板书:吸进、呼出、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
生:因为人体需要氧气。
师:为什么这样想?
生:抢救病人的时候都会给他插氧气。
师:大家也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生:人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从书上看到的。
师:吸进的全是氧气?(板书氧气)
生(纷纷的):不是,是吸进的(气体)比呼出的(气体)氧气多一些。
生:吸进的是空气。
师:呼出的都是二氧化碳?(板书:二氧化碳)
生:不是,是呼出的气体中(比吸进的气体)二氧化碳多一些。
师:我们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真的不同吗?今天我们就来“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补充完整课题)
【点评】为什么要呼吸,教师的这个问题似乎有些傻气,却轻松的调动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学生的猜想有理有据。教师一句轻轻的反问,使孩子从深信不疑到重新思考。这样的对话无疑会对孩子们今后的阅读探究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新授:
1.求证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
  师:刚才同学们都觉得“吸进与呼出的气体是不一样的,而且比起吸进的气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被消耗了,二氧化碳多了”,怎样用实验来证明我们的这些猜想呢?
生:分别拿一些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来一比。
师:你是说,先得分别收集这两种气体,然后再进行比较,是吗?
生:是的
师:(板书:收集  比较)怎样收集呢?吸入的气体?
生:吸入的就是空气,随便拿一个空瓶子,里面就装满了空气。
生:拿个塑料袋一兜就可以有了。
师:那怎样收集呼出的气体呢?
生:用嘴巴(往容器里)吹。
生:用个袋子,把口扎紧。
师:怎么确定容器中的一定全是我呼出的气体呢?
生:……
CAI出示:P3排水集气法图片,教师讲解演示排水集气法的操作步骤。
【点评】排水集气法作为一种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无需由学生去探究发现。教材选择了直接以图片展示,由教师口传身授,切合教学实际。“怎么确定……一定全是……”这让学生犯了难,产生迫切希望找到更加巧妙解决方法的内需,教师的演示讲解无疑成了一场及时雨,可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师:气体收集好了,怎样比较它们氧气含量的多少呢?
生:……
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物体燃烧离不开氧气的支持。根据氧气的这个性质~~
生:我们可以用蜡烛或者火柴来检验哪种气体中的氧气多。
师:不错,这里有一组小朋友用燃烧来检验,看看他们是怎样做的:
CAI出示:P3下图

生(齐读):将瓶子快速地倒扣在燃烧的蜡烛上,记录蜡烛在瓶内燃烧的时间。
师:这些小朋友真聪明,把瓶子倒扣在蜡烛上,而不是把点燃的蜡烛伸到瓶子里,这样可以避免手颤动或是速度过快使蜡烛熄灭。我们呆会儿做的时候,还该注意些什么呢?
生:瓶子不能离蜡烛太远,免得扣上去的时候,气体跑掉了。
生:还不能太猛了,那如果有风,也会把蜡烛吹灭。
师:你是说要注意不能把瓶子扣上去太快,产生的风可能使蜡烛熄灭?
生:是的。
师:指南车提示:实验时蜡烛的火焰高度要保持一致。这是为什么?
生:这样才公平。
师:那么要想更加公平,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生:气体要一样多,他们就是用两个一样大的瓶子来收集气体的。
生:还要同样把两瓶气扣在蜡烛上,测量比较蜡烛燃烧的时间。
生:都不能乱动。
师:好呐,下面我们分组收集吸进和呼出的气体,并检验哪种气体中的氧气多。我们要做几次呢?一次可以吗?
生:可以了。
生:不行吧,如果你在实验的时候出现了错误呢?或者,一次实验就能证明吗?
师:那怎么办?
生:多做几次。
师:好吧,我们课堂的时间有限,这样吧,我们每个小组做三次,求出平均值,再把各组的实验结果汇集起来进行分析,怎么样?
生:好。
师:搜集人体呼出气体,如果只采集一个同学呼出气体,得出的结论不太全面。我们重复实验时,最好能分别采集三个同学呼出气体,这里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三根吸管。
下面请同学们商量一下,实验时小组内怎样分工。决定好了,就请材料员到前面来领取材料。
学生分组领取材料①进行实验,教师来回巡视指导。
汇报中,学生的数据充分说明:同样体积的两种气体,但蜡烛在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燃烧时间明显比在空气(人体吸入的气体)中的燃烧时间大大缩短。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大大减少了。
【点评】教材直接以图表的方式提供实验方法:不是将燃烧着的火柴梗伸进集气瓶,而选择了把瓶子倒扣在燃烧的蜡烛上,控制了火焰大小、高度,减少了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既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给学生今后的实验设计提供了范例。教师的讲解和层层追问,促使学生不断深入思考,关注探究过程的每个细节,从而从分体会到对比实验的必要性、严谨性。
 
 
2.求证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
师:看来,呼出气体比起吸进气体中的氧气确实减少了。那么这能不能说明,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就比吸进空气多呢?
生:不能。
师:科学家们对空气也做过很多研究,我们来看一看:
CAI:指南车信箱中科技史资料(普里斯特利和拉瓦锡等的发现),学生朗读。
师:吖,不支持燃烧的气体除了二氧化碳,还有氮气呢。我们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到底增加没有?
生:……
师:二氧化碳也有一个特殊的性质,它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生:那就把两种气体分别放进澄清的石灰水里。
师:这次我用气球收集气体好不好?怎样做才会更公平?
生:两个球要一样大。
师:气体的体积相等。
生:都放到同样多的石灰水中。
生:也要多做几次。
师:嗯,这样获得的数据更可靠。下面我就按照大家说的来做一做。
为节约课时,教师临时将这个实验换成演示实验。演示结果:空气不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呼出的气体则会使之变浑浊。
师:这个现象说明?
生:呼出的气体中有较多二氧化碳!
【点评】当学生思维再次受阻时,教材提供了普里斯特利和拉瓦锡的研究成果,使学生在了解科技史的同时,拓宽了知识面。由于有了前面实验中的深入思考,这里我们欣喜的看到,学生已能较全面的考虑对比实验中的控制条件。成功的完成了从搀扶到牵引的转变,放手指日可待。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现在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氧气减少了,这也说明人体需要氧气。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关于人体的呼吸。
 
【总评】本课教材构思精巧,尤其是在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的变化上,与以往的传统方法大有不同。更加注重了对比实验的严谨性,并且以多次实验后的数据再求平均数,有力地说明了“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这种精心设计,充分体现了湘版科学教材在内容选择和剪裁和组织上的趣味性、适切性、系统性、发展性、探究性。
 
 
 
版权所有: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订书服务电话:0731-84375808 传真:0731-84375844
地 址: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276号 Copyright ©2015 HNSTP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许可证编号:湘ICP备110096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