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来“变”去的盐——可逆的变化过程
2008-8-5
去的盐——可逆的变化过程  教学设计
 
版本信息:
湘版(2007年1月第1版第1次),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一课第一课时,第50页~第51页。
 
执教:湖南省湘潭县花石中心小学     黄  健
点评: 湖南省湘潭县教研室           吴希余
 
教学目标
1.能设计实验并利用已有器材将盐“变”来“变”去(溶解和提取食盐),能整理制作出盐的变化过程示意图并由此引申,建立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
2.研究切开和嚼烂的苹果能否再变回原来的样子,并由此引申,建立不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尝试将物质的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分类。
3.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初步意识到物质的变化有利也有弊。
4.了解海水晒盐的有关知识,根据变化后是否能够逆变回来,知道可将物质的变化过程分成可逆和不可逆两种。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将盐“变”来“变”去并由此引申,建立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某些变化过程是否可逆。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不是每组都一样):2包盛在小纸包中的少量食盐;少量蒸馏水(或纯净水);清洁并已消毒的小烧杯、玻璃棒(或竹筷)、蒸发皿(或带绝缘柄的不锈钢汤勺);酒精灯(或蜡烛);火柴;三脚架;坩埚钳(或试管夹);毛巾等。
教师演示材料:苹果、水果刀、海水晒盐等有关资料(课件或图片)。
教学过程
溶解食盐——提取食盐——建立概念——演绎应用
约6分钟    约15分钟   约7分钟    约12分钟
 
一、溶解食盐(约6分钟)
1.器材介绍与确认
师:同学们,在你们桌上的烧杯里,盛有少量的蒸馏水(副板书1:蒸馏水),它是不含任何杂质的纯净水,你们先看看,然后每个小组推选1人,用那已经消毒了的筷子蘸一点尝尝。
师(学生尝过之后):不但没有颜色,而且没有任何味道,是吗?
师:桌上还有2个小纸包,里面装的东西都一样,请打开其中的一个,看看里面是什么,小心别弄洒了。
(估计学生都认识食盐并能正确判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如果直接说出是食盐,“一看就知道是食盐,不错,很有经验!”;如果有人尝了,“请问,你是估计是食盐然后再尝,还是一开始就尝了?”、“你很大胆,幸亏老师今天准备的真是食盐,否则就难以保障你的安全了,请记住,以后可不要轻易尝试不明的物体。”)(板书:盐)
    【点评】面对摆在桌上的器材,学生是最为关注的,本课教学直接从器材介绍入手,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引领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的一种方式,尝蒸馏水和确认食盐的活动,为后面验证白色结晶就是先前溶解的食盐做好了铺垫。
2.溶解食盐并初填变化过程示意图
    (1)将盐变“没了”
    师:桌上的这些材料,你们看也看了,尝也尝了,接下来就用这些材料,请将那纸包里的食盐全都给变“没了”。咱们比比,看哪组变得最快,开始吧。
(学生动手,教师巡视,及时指点并通报情况。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①没有搅拌,也没有全部溶解;②搅拌了,但还没有全部溶解;③搅拌了,也全部溶解了。针对前两种情况,教师可说:“还看见盐呢,再做。”面对做好了的小组,可说:“确实看不见盐了,很好,请做好发言的准备。”)
(2)实验方法交流
师:现在,所有的盐都已经变“没了”,只看见盐水了(板书:盐——盐水)。说说,你们是用的什么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板书:加水溶解)请问,这盐是真的没了吗?
【点评】此活动是将盐“变”去的过程,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溶解”的内容,也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实验设计就隐含在“将盐变‘没了’”的有趣的竞赛活动之中了。
 
二、提取食盐(约15分钟)
1.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
师:我们用加水溶解的方法将盐全给变“没了”,请问,这些盐还能再“变”回来吗?如果能,又有哪些方法?
2.实验方法交流
(估计学生的预测是没有问题的,他们可能说到的方法:①人工加热;②太阳晒;③风干;④将水蒸发⑤过滤……教师可逐一副板书,然后引导学生将前3种方法归结到“将水蒸发”。最后,过渡到下一环节:“因为盐加水溶解就变‘没了’,现在要返回来,你们就都想到要把水分减掉,有道理!可究竟行不行呢,咱们得试试。”)
【点评】动手之前先动脑,先进行发散式地实验设计,通过交流将看似不同而实质一样的实验设计初步进行方法归类,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又为后面整理并制作出完整的变化过程示意图打好了基础。
3.第二组器材介绍
师:老师已经准备好了一些器材,就放在你们的实验桌内,请拿出来,小心别碰坏了。
师(学生拿出器材后):看看,有不认识的吗?(学生第一次使用蒸发皿,也许会称它为“碗”)你所说的这“碗”叫“蒸发皿”(灯片1:蒸发皿),它是用耐火陶瓷做的,可以直接用来加热,为了防止烫手,应该用一种工具来夹持,咱们就用试管夹吧。
4.根据器材选方法
师:需要说明的是,每组的器材并不都一样,现在请问,利用这些材料,我们可以采用那种方法在课堂上简短的时间里尽快地得到食盐?实验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点评】分次提供材料、第二次材料每组又不同(既有规范的实验室用器材,又有生活中随处可取的器材),以及根据器材选方法,都体现出材料是“有结构”的,也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简约性。
5.交待注意事项
师:实验当中,一定要操作规范,注意安全,请看“注意事项”。
(灯片2:①不触摸正在加热和加热后没有冷却的器材;②正确使用酒精灯,盐水快干时要移开酒精灯,熄灭火焰。)
    师:明白了吗?请将盐水倒出来,开始加热吧。
6.学生提取食盐
(教师巡视,发现有操作不当的及时指出来;对于完成任务较快的小组,鼓励他们想法子证明析出的白色粉末就是先前溶解的食盐。)
【点评】实验之前的交待是必不可少的,实验中的指导以及因组而异布置任务则体现了因材施教,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7.填完变化过程示意图并确认食盐变回来了
    师:现在所有的盐又都变回来了,是吗?(板书:——)再说说,刚才是用的什么方法呀?(板书:将水蒸发)但是,老师有疑问了,怎么证明这些白色粉末就是先前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呢?它是不是在烧的时候产生的新物质呀?
(估计学生会从尝、只放了盐没放别的东西、蒸馏水、容器已消毒等方面来回答。如果学生已经尝过或者首先说到“尝”的方法,可以说:“敢于尝,说明你已经认为它不是产生的新物质,确认它就是盐,请说说你的理由!”以此引导学生将能够想到的证据表述出来,然后给予肯定:“说得好,有理有据,虽然很多情况下,加热会导致新物质的产生,但今天这个实验并不会产生新物质”)
【点评】再次梳理并板书,将复杂的变化过程用简单的示意图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确认食盐变回来了”的活动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三、建立概念(约7分钟)
    1.板书课题并建立概念
    师:同学们,根据你们的实验和发言,可以确定今天的课题就是“‘变’来‘变’去的盐”(板书:变来变去的盐),在变化过程中,盐始终都还是原来的盐,它并没有变成新的物质,也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所以,我们还得给这两个“变”字加个引号(添加引号)。
(列举与食盐变化过程类似的例子,估计学生会联系前面所学,很容易说出水的变化的例子,教师可视情况决定是否要增加些事例;如果学生出现可逆变化过程和循环变化相混淆的情况,例如误将月相变化当成了可逆变化过程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进行逆变过程的比较,使学生明白两者的区别。)
    师: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个示意图,盐加水溶解变成盐水,盐水去掉水份又变成了原来的盐,像盐……这样既能变过去又能变回来的过程,我们把它叫做可逆的变化过程(板书:——可逆的变化过程)
  (简要回顾、评议学生先前所想到的提取食盐的方法)
2.认识不可逆变化过程
    (请1名学生到前面尝苹果,学生嚼苹果的时候,师再切1个)。
    师(对嚼苹果的学生):请稍等,我们刚才学习了可逆的变化过程,现在老师有个要求,麻烦你把正在吃的这半个苹果给变回来。
(估计学生会摇头说变不回来,教师可让他说出理由,然后说:“看来是真变不回来了,你还是回座位上去吃完了吧。”)
    师(对全班同学):我的那个才切开还没吃呢,你们大家说说,它从一个变成两半,还能再变回来吗?
(估计学生会有争议,认为可以变回来的同学可能说出“胶水粘接”、“串起来”等方法,教师可让学生讨论,最后用“盐溶解后还能再变回原来的盐”的示意图检验“苹果切开后能否变回原来那个没有缝隙的苹果”,由此得出结论:这是一个不可逆的变化过程。)
    3.小结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变化过程可以分成哪两种?
【点评】:根据实验初步发现变化特点,然后列举类似的变化过程,归纳建立概念,然后以此分类标准去检验其他的变化过程,发现某些变化过程被排除在这一系统标准的外面,在比较之中发现矛盾,完善概念体系,这也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
  
四、演绎应用(约12分钟)
    1.判断下列变化过程是否可逆
    (灯片3:水的三态变化、种子发芽、热胀冷缩、捏橡皮泥、森林大火、炸鸡蛋、蜡烛熔化)
    2.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应用
(课件:煮海为盐,可逆变化,有利)
【点评】通过演绎应用进一步检验、巩固概念体系,科技史资料的运用既凸显了湘版科学教材的一大特色,又紧密联系了生活实际。
 
【总评】
四两拨千斤,难点巧突破
“物质的变化过程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这,是小学科学课程中新增加的内容,而且也是一个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
《“变”来“变”去的盐》一课,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物质的变化过程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材编排了“找回溶解在水里的盐”、“可逆的变化过程”、“制作一个蜡星星”3个活动,这3个活动构成了学生认识可逆变化过程的三个台阶:第一个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盐溶解于水又从水中分离出来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并通过分析变化过程的特点建立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第二个活动,主要是概念的运用,对搜集的有关物质变化过程是否可逆进行判断,认识不可逆变化过程,完善概念体系并及时巩固;第三个活动,旨在发挥青铜器生产的科技史的指导功能,让学生在制作蜡星星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过程。
从黄健老师的教学设计来看,他抓住教学要点,通过下列方式巧妙地予以组织,“四两拨千斤,难点巧突破”,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1.就地取材,过程全显
教材选用学生易得、易操作的食盐作为载体,应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在此基础上,黄老师设计了“课始溶盐、即时提取”的活动,将“变”来“ 变”去的全过程呈现在课堂上,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变化过程”一说。此外,增加了生活中易得的提取食盐的材料,还向学生渗透了科学就在身边的思想。
2.过程对比,完善概念
“苹果切开后能否变回原来那个没有缝隙的苹果”,教师巧妙利用了隐含在教材中的这一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了这一变化过程与前一变化过程是矛盾的,从而完善了概念体系。
 
 
 
版权所有: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订书服务电话:0731-84375808 传真:0731-84375844
地 址: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276号 Copyright ©2015 HNSTP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许可证编号:湘ICP备11009653号